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列表

从暑期档看见中国电影的韧性与深度

来源:光明网    时间:2023-08-30 16:10:11

X 关闭

郑炀

暑期档常被视为捕捉中国电影产业脉搏的最佳观察窗口。这一档期以其赛程之长、新片之多,得以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多面、全景的电影市场图景。


(相关资料图)

2023年的暑期档是中国电影产业自行业复苏以来的标志性档期,一系列国产影片以其创新的艺术探索和市场策略,成功地占据了档期的主流位置。有的影片力图展现民族文化的深厚根基,在中华传统美学现代影像表征上进行探索。部分影片立足于深挖现实,以其对日常生活与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深度与锐度并存的光影世界。尽管这些影片在艺术质量和水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有的在艺术处理上仍有待深化与完善,但从它们在市场上的反响来看,无疑为未来的电影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神话与历史的当代表达:《封神第一部》与《长安三万里》的文化诠释

2023年暑期档,被戏称为“节气博主”蛰伏四年的《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终于走入大众视野。这部影片在较长的宣发周期中持续受到关注,因此在上映后引发了票房上的长线反应。

在电影市场的季节性分布中,暑期档向来被视为年轻观众的主导时段,尤其是对于神话题材的热衷。其中,青少年这一细分群体对于动画形式的神话影片如《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和《大圣归来》等展现出了显著的消费偏好,从而使得这类动画在暑期档中确立了其市场地位。然而,这种市场格局也意味着对于真人神怪片的需求在暑期档中存在一定的空缺,特别是针对那部分已经跨越青少年阶段但仍对神话题材保持浓厚兴趣的年轻成年观众。尽管如《捉妖记》和《悟空传》这样的真人神怪片在过去的暑期档中有所涉足,但这一类别在暑期档的策略布局仍显稀缺。因此,《封神第一部》之于暑期档,不仅是对档期内真人神怪片市场的一次探索,同时也是对这部分观众需求的积极回应。

《封神第一部》呈现了显著的“影院感”,作为一部神怪特效大片体现了电影媒介的“造梦”能力。虽说部分场景的美术效果未臻完善,但整体性较强的工业化制作水准仍为观众呈现了一部气势磅礴的中国史诗。然而,电影的成功并不仅仅依赖于特效,更重要的是其在市场上的接受度。回想当年张艺谋导演的《长城》,该作在某种程度上也追求了史诗的宏大,但可能由于其剧情的不足而未能完全达到市场的预期。相较之下,近年“封神”题材动画片如《新神榜:杨戬》《姜子牙》和《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客观上为这部影片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市场环境和观众基础。这印证了基于经典文本的影视改编仍然是一个相对稳健的策略,同时验证了“封神”题材的持续市场吸引力。此外,该影片在忠实于原著的同时,融入了现代的价值观,如放大纣王的人性弱点,改写妲己的刻板印象,依照现代性别逻辑重建了人物的心理;又如,通过刻画姬发在善恶之间的抉择,突出自我选择的重要性,放大人物自身的主体性。从这一视角而言,该片既可以看作是对明代志怪文学的现代阐释,也是一次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尝试。

与《封神第一部》同样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像化表达上进行探索的还有《长安三万里》。有趣的是,作为“国漫爆款孵化场”的暑期档,此类作品往往以神话改编或新说作为其主要内容,近十年如《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等作品都在此期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只不过这些作品在表现中国美学时,与中华文化基底的联系仍显不足,例如《大圣》更多地展现了简化的英雄主义和个人主义,而《哪吒》则在人物造型上受到了欧美动漫的影响。笔者去年曾撰文指出,许多国漫作品在对待传统文化时,往往采用简单的拼贴和挪用,试图构建一个“他者”的视角中的奇观,导致作品的核心价值与其影像呈现之间存在明显的断裂,可见有些作品创作动因并非源自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生力。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长安三万里》至少是走出了国漫类型重复与内容局限的困顿,而且通过贴近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唐诗文化,来展现气韵生动的中华美学。影片不仅重现了大唐盛世的壮丽景观,更通过细致的描绘展现了那个时代的人文精神。影片以“长安”为象征,展现了一代士人对理想的追求和对情怀的遥望。电影中的角色们都是相会于江湖的失意者,他们的人生故事被电影提炼为对现实与理想之间鸿沟的探索,以及对人在宇宙中的渺小以及随之而生的哀怨的反思。正是基于这个相同的原因,电影中李白选择逃避现实并委身于诗歌艺术的避风港,而高适则走上“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的报国之路。两人之间性情与选择上的这种强烈反差也成为影片在结尾处用“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句将观众情感推向高潮的重要前提。在这一基调当中,《长安三万里》以浪漫主义的笔触,以唐诗为媒介联通了这些角色与观众之间的情感,从而揭示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历史的连续性。它所展现的内容超越了单纯的历史事件与人物传说,并尝试以极为高亢的笔调来刻画唐代的文化精神和民族情感,兼具教育意义与文化价值。

现实主义的新探索:青年导演的视角与创意

2023年暑期档现实题材影片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将类型片的叙事范式作为创作基础,切中社会的关注点,并试图在叙事手法、影像风格、类型跨越等方面进行创新。近年,现实题材影片是电影行业的“新风口”,在国家政策的提倡下,涌现了一系列社会和市场效益俱佳的力作。从制作层面上来看,这些现实题材影片往往属于中小成本,但其“贴地飞行”的当下性和鲜活感,使其能够密切关注现实生活,关怀百姓苦乐,反映世间百态,并以写实风格呈现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触及观众的心灵,达成情感共鸣,成为能够在市场上“以小博大”的重要产品。

例如,《消失的她》切中社会对“孕妇坠崖案”的关注,以谜题电影的结构与观众展开智慧对决,它试图通过构建环环相扣的悬疑情节来创造反转并营造期待落差,同时挖掘了关于真实、记忆与身份的主题,以期使观众得以在解谜的过程中沉浸于电影的情感深处。《孤注一掷》则通过多层次的叙述与群像塑造,全面呈现了网络诈骗的复杂生态,同时深入探讨了其背后的社会根源。《我爱你!》刷新了观众对老年题材电影的认知,抒写的不仅是一段感人的爱情故事,并在内涵上指向关于时间、记忆和遗忘的主题。《学爸》聚焦升学焦虑议题并展开反思,重构了亲情片的表达方式与情感内核。而《八角笼中》试图将现实主义与体育电影风格相结合,呈现了留守儿童群体所面对的艰难挑战与情感状态。

引人注目的是,现实题材影片背后的创作者大多数都是青年导演,因此天然在视角选择与创意阐发上具有优势。例如韩延和申奥,作为近年来在片场崭露头角的新锐导演,他们的作品显示出对现实的敏锐观察和深入挖掘的欲望;王宝强虽然以演员身份更为人知,但他在《八角笼中》中展现了其“进步神速”的导演才华;大鹏通过《热烈》这部作品展现了他在电影创作上的多面性;苏亮则依赖《学爸》完成了他从编剧到导演的转型。青年导演的涌现强调了现实题材电影在培养新一代创作者中的关键角色,同时也突显了其在当代电影文化的重要地位。

*****

今年春节档的市场复苏曾为电影行业注入了信心。虽然这一常规热门档期赛道较短,但其票房成绩为全年其他档期释放了积极信号。与此相对,暑期档作为全年最长的档期赛道,其持续热度更具有市场复苏的象征意义。在这段时间里几乎每天都有新片亮相,累计超过160部。与“全民性”的春节档形成对比,暑期档过去常以“青年性”为主要特质。但今年,它已经开始逐渐展现出“全民性”的特征,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现象级的影片层出不穷,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面对进口大片的竞争,国产电影仍然占据了主导地位,票房前五均为本土之作。

这一趋势展现了国产影片的韧性和深度。它们已在票房上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中流砥柱,更在内容深度、叙事手法和技术应用上都展现出不断迭代和超越的趋势。有理由相信,国产电影未来或可在挖掘本土文化、传承民族美学上企及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副教授)

来源:光明网

X 关闭

Copyright   2015-2032 华西服务网 版权所有京ICP备2022016840号-35

邮箱: 920 891 263@qq.com